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流圈观点

对机器人标准化建设建议及参考工作方案

作者:美共电子交流圈电子网 日期:2025-04-16 点击数:1

机器人标准化建设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保证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优势的重要手段。结合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对照现有机器人标准化工作情况,提出我国机器人标准化工作近期重点工作如下:

1.       完善标准体系

机器人是一项交叉学科,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机器人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要在系 统梳理国际国内外现有相关标准,明确机器人标准化和重点应用领域需求的基础上,对比发现目前我国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标准缺失问题;在标准的制修订、标准实施应用过程中,逐步调整、补充和完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工作引领相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实力。

2.       建立和完善急需立项标准工作指导框架

针对机器人相关的标准化委员会有十余个,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现象,机器人标准也存在重复的问题,总体组致力于探索和建立一套直观、高效、便捷的方法和机制避免未来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中的交叉重复问题。总体组建立了机器人急需立项标准工作指导框架,以直观的方式对中国现有的和待立项的机器人标准进行了分类标注,同时也注明了专注于此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于急需立项的标准,也可以参考框架,查看是否已经有类似的标准存在,避免重复制定。该框架的空白项同时提示了机器人标准化领域还有哪些尚待制定的标准

3.       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相关标准还有待完善,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国内各行业对相关标准的需求。服务机器人所涉及的应用领域广泛,相关市场还处于培育发展期,缺乏相关国内和国际标准支撑,标准制定工作亟待深入探讨和加强。

针对我国部分国家标准老化、滞后的问题,提出复审意见和立项建议,做好国家标准修订计划;2016 年,根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急用先行、共性先立”的原则,完成部分基础通用标准和关键核心标准的审批、立项和制定工作。与此同时,面向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和迫切需求,广泛征集新标准立项建议,尽快确定一批急需立项国家标准,制定一批目前缺失但又是产业急需的标准,如安全、可靠性等检测评定方法标准,以及新型机器人标准, 如复合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等产品标准。加快标准编制、意见征求、标准审查、报批发布相关进程。

为适应和保障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加快机器人技术标准基础性、前期性预研,做好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分析研究,密切跟踪机器人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动态变化。加快推进机器人标准的评估和修订工作,保证机器人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       开展标准应用示范

逐步开展:(1)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用标准服务与指导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及产业化应用;(2) 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将标准服务于指导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多工业机器人协作技术及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并按照细分行业推进示范应用;(3) 务机器人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将标准重点服务于应急、检测、能源、医疗、康复、养老、助残、救援等服务机器人的研制,创造良好社会和政策环境,推进国产产品的示范应用。在试点示范工程中了解标准化需求,通过标准对试点示范项目开展评价与验收。

充分借助国家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做好机器人基础共性及关键技术标准的宣贯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实现机器人标准的产业化落地,在机器人产品及部件的性能检测、可靠性和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开展标准的试验验证。加强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体系不断修订完善,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地方、行业根据其制造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智能制造某领域的标准宣贯会。以培训、咨询服务等市场化手段推进标准宣贯与落地。

5.       推动标准实施

机器人标准的实施是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切实有效地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升机器人产品在国内外各个领域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具体实施工作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      建立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

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是标准实施的保障,作用于机器人设计、开发、应用等的全过程中。(1) 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机构。(2) 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规章制度。(3) 建立健全机器人产品评价、检测和认定体系,正确评价机器人标准化的效果。

2)      及时制定标准相关的配套文件

及时组织各方专家和相关单位制定/修改与标准相匹配的规范、实施方法、实施细则等核心配套文件,确保标准执行单位能够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下进行机器人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等。

3)      建立机器人标准宣贯体系

标准的制修订及配套文件等都需要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器人标准宣贯体系,宣贯体系包括:(1) 建立机器人标准宣贯网络,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宣贯手段,(2) 建立标准执行单位的信息数据库,为这些单位定期整理制作《机器人标准汇总目录》,并及时推送。(3) 组织对标准执行人员的定期培训。(4) 建立机器人标准示范基地,加快机器人标准实施进度。

4)      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对机器人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和解答,保证标准的准确执行。

5)      建立标准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

建立多种形式的标准征集和反馈机制,实现方式可分为三种:(1) 通过座谈会、调查表、服务专线等形式,向标准执行单位了解标准实施情况和急需制修订的标准项目。(2) 建立并完善标准意见征集和反馈的管理办法,设置专门的标准执行意见征集与反馈管理机构。(3)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审机制,定期提出新标准立项建议及现行标准的修改意见。

注重检测评定工作中标准的试验验证,加强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 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体系不断修订完善。进一步健全标准宣贯和实施的监督机制,强化总体组统筹规划标准实施和监督工作的职能。及时开展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拓宽标准发布渠道,加大对新发布标准等的宣贯培训范围和力度,加大推广应用。加强标准意见的征集和反馈工作,建立标准意见反馈机制,开发标准意见征集和反馈系统,不断提高标准质量。

6.       加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

机器人标准化涉及多学科领域,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为加深对用户需求及市场导向的了解,也要储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市场营销人才。通过探索实施机器人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并完善机器人标准化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当前我国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提高,但仍需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提升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标准化人才队伍,为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提供源源动力。

7.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既要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又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经验。一方面,中国应与国际组织更多地合作举办机器人领域高水平的国际标准化会议、研讨会和产业论坛,探讨标准化需求,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创新的产业模型;另一方面,我国专家应积极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SOIEC 的重要职务,加大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力度。此外,依托现有的中德智能制造/工业 4.0 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等

平台,加强标准化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机器人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争取在机器人本体安全要求、协同安全、专业机器人和模块化、机器人评价标准等方面实现国际标准新突破,提出国际标准提案,促进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化。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技术、装备、品牌和服务“走出去”。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网友原创提供和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